在英伟达成为信仰前,玩家崇拜的是另一个神教
1995年,3dfx迎来了其首名员工布莱恩·胡克(Brian Hook),这哥们在公司虽然只待了短短一年时间,却开发出了接口程序Glide,为Voodoo后来攻城掠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 所谓的接口程序,简单的说就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,让开发者能去调用,去实现各种程序功能和特效等。 由于Glide专为Voodoo设计,不用考虑太多兼容性问题,因此其在初期的执行效率远比当时其他的接口程序(OpenGL和Direct3D)要高。 后来胡克在离开3dfx后,辗转于英伟达、Trident和SGI等公司,最后来到了id Software,并负责《雷神之锤2》和《雷神之锤3》的图形编程。而那段时间,正是3dfx产品最鼎盛的时期。 胡克的出走也为3dfx Glide在后来与微软Direct3D竞争中落败留下了一个伏笔,这点我们后面再说。 1996年E3:初次亮相不为人知的是,3dfx早期的产品并非针对PC游戏设计,而是当时大热的街机市场。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,世嘉的3D街机游戏《VR赛车》(Virtual Racing)、《VR战士》和《梦游美国》等正风靡于美国,而席勒斯正是一名街机爱好者,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,决定也进入此市场分一杯羹。 顺便说一句,《VR赛车》和《VR战士》的CG设计者是世嘉当时的新人社员名越稔洋,《梦游美国》则是他主导开发的首款游戏,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。
在1996年的E3上,首款搭载3dfx技术的游戏亮相,是ICE公司推出的本垒打大赛(Home Run Derby)街机框体。 (编辑:Z游戏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